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8958阅读
  • 1回复

[转帖]天津城垣沿革记

级别: 论坛版主

好久不上帖子了,下面是我搜集到的一篇文章。本人感觉文章分析透彻、内涵丰富,是在探讨天津文化方面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因此在这里转载下来,希望能与更多的朋友欣赏这样的佳作。

 

天津城垣沿革记


张绍祖


摘 要:  天津卫设于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 年12 月23 日) 。今年是天津建卫600 周年。天津城自建成后,在明代200 多年间重修过两次,在清代从顺治到嘉庆不足150 年,重修达12 次。600 年间天津城经历了风风雨雨,既有农民起义的进攻、朝代的更迭,也有帝国主义的入侵。1900 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都统衙门为消除天津对外的防御能力,强令拆除天津的城墙。后建成东西南北四条马路。


关键词:  天津卫;城垣; 沿革; 历史


中图分类号: K291/ 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498 (2004) 01 - 0084 – 05



一、明代的天津城垣


明朝永乐二年(1404 年) 十月二十一日,明成祖朱棣决定在直沽设卫(卫是明朝的军制,由指挥使统领,每卫士兵足额5600 人,兼有屯田守卫之责) ,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当年北门外河沿建有“龙飞渡跸”牌坊。天津卫设于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 年12 月23 日)。


天津设卫之始卫址选在何地? 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之谜,似乎很少有人提到。据历史学家罗澍伟先生研究,卫址大概选在后建的卫城之北。《明史·地理志》载:静海“北有小直沽,卫河自西来,与白河合,入于海,又有丁字沽、咸水沽。又北有天津卫,永乐二年十一月置”。清乾隆年间所修《天津县志》好似觉察到这一点,特别指出:“今之天津,且非复置卫之天津”。这部书还引明朝的《一统志》说,天津三卫“俱在静海县小直沽。永乐二年筑城,三年调天津卫并天津左卫,四年调天津右卫以守备”。可见天津筑城前所设之天津卫及左卫是在卫城建好后才自置卫处调来。那么最早的卫址具体选在什么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天津卫最早的城是什么样的? 明永乐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 年1 月9 日) ,明廷决定添设天津左卫。同时,明成祖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王宣、都指挥佥事凌云、都指挥同知黄纲等兴工在天津筑土城。天津卫城垣长9 里(4. 5公里) 13 步,高3 丈5 尺(11. 67 米) ,宽2 丈5 尺(8. 3 米) 。开设四门,门上建有城楼。城垣东距海河220 步,北距卫河(南运河) 200 步。始建的城垣虽为土筑,因修建得十分壮观整齐,以致博得“赛淮安”(淮安乃河南泌阳县城) 美称。


天津三卫指挥使衙门各设在哪里? 明朝永乐四年(1406 年) 十一月八日改青州右卫(一说青州左卫) 为天津右卫。至此天津共设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卫兵定额16800 人,三卫屯庄散在海河以南沿南运河至德州以东地区。天津卫在南门里西,永乐三年(1405 年) 指挥使倪兴修建,明成化二十年(1484 年) 重建; 天津左卫在东门里门房后,明永乐年间指挥使袁得修建;天津右卫在西门西三皇庙前,明永乐四年(1406 年) 指挥使杨运修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 重修。


明弘治三年(1490 年) 十一月十七日,明廷以天津三卫,地位冲要,军民事繁,无官统辖,以致军政废弛。是日,决定增设整饬天津等处兵备按察副使一员(即天津道) ,寄衔山东。派原陕西副使刘福(字顺夫,四川人) 充任。管辖从天津到德州沿运河一带的军卫有司衙门,驻扎天津,随时往来巡视,受巡抚御使的节制。刘福在任内,见到土筑的卫城历经80 多年的风雨侵蚀,已颓废不堪。户部尚书兼大学士李东阳在《修建卫城旧记》中记述:“予尝以使命夜道天津,见土城颓圯,兵士传递者月堞而行,若履平地,心甚讶之。”刘福委派都指挥使陈逵将城增高培厚,用砖石包砌天津卫城,广二丈五尺(8. 3 米) ,在四门重建城楼,并分别题名: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四门以北门楼最为壮观,递年完成,登斯楼也,则心旷神怡。


明万历十四年(1586 年) ,天津城垣窳坏,天津道副使王来贤奉命重修。明天启二年(1622 年) 八月,由于暴雨“使南北城口,坍塌七十余丈(233 余米) ”,造成“高堂巨屋,倒者不可胜计”。当时的天津巡抚毕自严特别上《修造城垣议留班军》奏折,建议留下两营班军,修葺天津卫城。明崇祯十年(1637 年) 也有修城之议,只因当时防备倭寇的战事紧张和明朝国祚难保而放弃。


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 ,在城外拨民地建炮台7 座,各台拨兵10 名把守。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日(1644 年4 月26 日) ,天津三卫将士倒戈,在城上竖立起了“天祜民顺”的大旗,城里居民也都在自家门口贴上了写有“民顺”两个字的斗方。一个多月后,李自成部下李岩率大军抵达天津南郊,但因被迫起义的天津兵备道原毓宗等人发生动摇,李岩没能率军进城而返回北京。不久,天津就被清军攻破。


二、清代的天津城垣


明代,在天津城建成后的200 多年间仅重修过两次,而清代从顺治到嘉庆不足150 年,天津城就重修过12 次,平


均每隔十几年就重修一次。


顺治十年(1653 年) ,大水淹塌了两面城墙,由天津镇总兵甘应祥、副使梁应元重修。


康熙十三年(1674 年) ,总兵赵良栋“因民居靠近城墙,有碍马道,且城楼内藏火药,深为不便,令尽行拆毁,离城三丈不许民间起盖房屋,以后永为遵行”。此时又将天津城重修一次,重建城楼,四隅新建了角楼,东南角楼为魁星楼,并重题四门匾额:东门为东运沧海,西门为西引太行,南门为南达江淮,北门为北拱神京。还疏浚了四面城濠,永禁填塞。在城东南角设石闸一座,辟水门,引海河潮水入四周城濠,由南城水门入城,水门上有“引汲受福”四字(石闸岁久坍塌,乾隆元年,即1736 年知府程凤文重修,以时启闭) 。至今留有闸口街之名。


雍正三年(1725 年) ,天津城大水,淹城砖13 级,城壕皆坏。巡盐运使莽鹄立题请盐商安尚义、安歧父子捐巨款重修天津城,四门之名更易,东为镇海,西为卫安,南为归极,北为带河。西门,盐院莽鹄立题请,奉旨赐名:卫安门。重修后的天津城,垣高1 丈9 尺8 寸(6. 6 米) ,垛高4 尺2 寸(1. 4 米) ,合计2 丈4 尺(8 米) ,共有城垛1454 个。城基3 丈2尺(10. 7 米) ,上宽1 丈9 尺(6. 3 米) ,城东西宽504 丈,合二里八分(1. 4 公里) ; 南北长315 丈(1050 米) 一说324 丈(1080 米) ,合一里八分(0. 9 公里) 。城周长1626 丈6 尺(5421. 46 米) ,合9 里2 分(4. 6 公里) 。东去海河220 步,北抵卫河200 步(一说300 步) 。


清乾隆十一年(1746 年) ,运司饬芦商捐银修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运司饬芦商捐银又修城。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 ,直隶总督饬芦商捐银再修城。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 直隶总督饬发查茂德罚款修城,三十一年(1766 年)直隶总督饬发天津县办差余银修城,三十九年(1774 年) 、四十九年(1784 年) 、五十五年(1790 年) 直隶总督连续三次饬发银两修城。


清嘉庆六年(1801 年) ,河水暴涨,浸漫城根,城东西北三面坍塌长数丈、十余丈至几十丈不等,西南、西北两角楼亦倾圯坼裂,直隶总督请奏朝廷补修重筑。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 —1860 年) ,清政府派统兵大臣、亲王僧格林沁来天津加强海口防御。咸丰九年(1859年) 僧上奏:“待集兵船,乘我不备,突然内犯,大不可不严加防范!”在以后的奏折中说:“天津为紧要重地,亟应设法严防。揆之地势,亦应附城一带挑挖重濠,筑立土城,将四门关厢,圈入重濠,设有警动,守濠即守城,较为得力。”清咸丰十年(1860 年) 正月二十六日开工挑挖壕沟,以挑挖的土来作墙子,然后设门。据清同治九年(1870 年)《续天津县志》记载:“筑建濠墙,距城里余至五、六里(2. 5~3 公里) 不等, 营门凡十一。东沈家庄; 东北锦衣卫桥、窑洼; 北玉皇庙:西北佟家楼、校军场;西善庆庵、三官庙;南海光寺;东南,梁家园、行宫。围长共三十六里(18 公里) ,濠如之。”近城河道及城外居民铺店密集地带,均圈入土墙之内。还设大炮台2 座,小炮台10 座。驻兵5000 人,铺勇3000 人。


清咸丰十年(1860 年) ,英法联军占领大沽口,并于七月八日(8 月24 日) ,把军舰开到天津城外。清朝官员登舰求和,被拒绝,联军遂张贴告示,宣布占领天津城。英法侵略军未发一枪一炮,大举进城,并在城墙上插满了联军旗帜。联军占领期间,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 年) 四月上旬, 英军为进出城方便, 不顾地方官阻止, 将东南城墙拆开一孔道。四月十七日驻海光寺英军,因大雨积水移营城隍庙、天后宫,神像皆被搬出,又拆城砖铺垫道路。直到《北京条约》签订后,清王朝被迫将天津开为商埠,并向联军赔款后,英法侵略军才撤出天津城。


同治二年(1863 年) 正月上旬,董酉旬为防御张锡珠农民军,修补天津濠墙。二月下旬,再次修补濠墙。同治七年(1868 年) 春,捻军北进,清穆宗载淳命通商大臣、兵部侍郎崇厚,督办津郡海防军务,崇厚认为天津无险可扼,于是修墙浚濠,亲临督催,克期完竣,于各垛口排列抬枪、炮车,守备精良。迨4 月初,捻军长驱直扑津城,当时天津驻军力单,援军未到,幸有濠墙足资固守,捻军聚集南乡之八里台一带,多次冲扑,不能犯,天津城得以保全。捻军退后,崇厚命将墙加高培厚,将濠浚而加深,为使天津城“固若金汤”。同治十年(1871 年) 七月,为防御宋景诗农民军进攻天津,崇厚又令重修濠墙,组织团练,在濠墙安炮设防。光绪七年(1881) 七月,直隶总督李鸿章饬盐运使如山等重修各门,均如山题署。共十四门,正东曰寅宾,正东之北曰镇远,正东之南曰朝宗,东南曰凝晖; 正南曰来薰,正南之东曰厚德,俗曰小南门;正西曰西成,正西之南曰三庆,俗曰小西门,西北曰顺轨,曰保卫; 正北曰拱辰,正北之西曰绥丰,俗曰小北门,正__北之东曰翊运,俗曰堤上门,东北曰建魁。


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 年7 月14 日) 八国联军攻破天津城,并大肆抢劫。八国联军是从六月十七日(7月13 日) 清晨分兵两路进攻天津城的。一路以俄、德为主力, 5000 人在阿历克赛也夫指挥下进攻城东、东北角,三岔河口炮台。守军和义和团多次击退敌人进攻,击伤敌军168 人;一路以日军司令福岛指挥的日、美、英、法军5000 人进攻南门。坚守南门的义和团和练军顽强抵抗,打退八国联军多次进攻,南门外的芦勇和雁户用排枪射击。美军上校里斯库姆、日军少佐服部、中尉中村、大尉吉泽被击毙,法军司令白勒被打伤,八国联军伤亡775 人。六月十八日凌晨,八国联军继续进攻天津城,守城练军和义和团弹尽无援,南门被破,与敌肉搏。守卫东门、东北角的清军和义和团,在城内外敌人的夹击下,被迫撤离战场。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城。部分团民隐藏于民房中,不时袭击敌人。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城后,大肆烧杀抢掠,并分区占领,日军占城东北,法军占城西南,英军占城西北,美军占城东南。


三、天津城垣的拆除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以后,都统衙门为消除天津对外的防御能力,强令拆除天津的城墙,其位置在现在的东、南、


西、北马路。天津城垣自明永乐二年(1404 年) 建,清雍正三年(1725 年) 重筑,已有将近500 年的历史。都统衙门发出拆除城墙的告示后,遭到了天津地方士绅们的一再反对,但也无济于事。


拆除天津城墙的工程包给了一个叫曹剑秋的人。此人是天津县南城根的居民,无正当职业,终日在外游荡。1900年7 月14 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城,残暴地屠杀义和团和无辜老百姓,以至当时的天津城厢一带,大街小巷尸体横陈,加以时方盛暑,秽臭难闻。八国联军到处抓人,强令背运掩埋尸体,稍不服从就拳打脚踢。居民吓得不敢出门,有的则逃往外地。都统衙门派兵抓人困难,就想出钱雇人包运死尸。曹剑秋听说后,就带着一个会说几句外国话的朋友名叫孙秋圃的去都统衙门,表示要承包这件事,还签了合同。曹剑秋手下有一伙穷朋友,他们分头招募了一些卖苦力的老百姓,如期完成了背运掩埋尸体的事,曹剑秋等人不仅赚了许多钱,还结识了都统衙门大小头目,并得到他们的赏识。


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五日(1900 年11 月26 日) 都统衙门74 次会议决定拆除天津城墙,不得重修(《天津通志·大事记》第133 页) 。遂于1900 年11 月26 日至转年1 月将城墙全部拆除,即在城基上建筑成东、南、西、北四条街道,即今围城四条马路(《天津老城图说》第26 页) 。当时任都统衙门秘书的丁家立(英国人,曾任北洋大学总教习) ,将拆城墙的工程承包给了曹剑秋。当时谈妥的条件是:除了把拆下来的旧城砖归拆者所有外,还付予一万元银元及一万袋大米。曹剑秋接手这项工程后,又分段转包出去,从中坐享其成。曹剑秋则带着翻译孙秋圃,成天和都统衙门的大小头目打得火热,通过行贿,取得洋人的信任,最后,在城墙地基尚有半尺多高未铲平时,便草草交了差。曹剑秋还承包了修建东、西、南、北马路工程。他拆城修路有“功”,得到了都统衙门头目的“赞许”,并把今东门外及南门外两大片土地无偿划拨给他。曹剑秋从此发了家,在南门东草厂庵附近盖了一所高宅大院,大门楼颇为壮观,暴发致富,人称“曹家大门”。民国初年曹剑秋死去,仅活了50 多岁。


四、天津城砖的下落


天津城拆除的城砖下落如何? 笔者近年做了考察:


其一. 据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天津义和团调查》一书记载:1958 年由该校学生组成的天津义和团调查队通过调查访问,得知“六月十八日洋人破了天津城后,到处烧杀。以后有‘都统衙门’把天津城墙拆了。”许多老人都说:“天津城墙拆后,城砖都运到威海卫用于修威海卫码头,有许多人还因此发了财。”(《天津义和团调查》第98 - 99 页)


其二. 拆天津城墙的承包人曹剑秋,利用“都统衙门”无偿拨给他的土地,干起了“营造业”,用拆除的城砖,在南门东和芦庄子盖了许多房屋。1935 年孙传芳被刺的“佛教居士林”就是曹剑秋所建的房屋。


其三. 拆下城砖建造了大型砖砌阴沟。据《天津老城图说》记载:拆城后,城内污水排放受阻,原城内污水排放以四隅的水坑为主要排放处。东北角三义庙水坑、东南角草厂庵水坑、西北角城隍庙水坑、西南角碱台子水坑,四个水坑均有水门自城墙下疏导污水进护城河。城既废,遂取拆城墙的砖,就护城河河床,建造大型砖砌阴沟,填平护城河。


其四. 1901 年天津城墙拆除时,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和怡和洋行买办、天津首富梁炎卿买到了英租界红墙道(今和平区新华路) 的地皮,准备起盖花园宅邸。他们通过都统衙门秘书丁家立、拆城墙的承包人曹剑秋取得了拆城的大砖,各建花园大楼一所(今新华路199 号为郑翼之旧居、201 号为梁炎卿旧居) ,比邻而居,目前尚未拆除的楼房和临街的围墙犹存遗迹。


其五,天津市文物局文物管理处魏克晶先生,1992 年考察南开区西北角小学,这里原来是城隍庙,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 年) 。在残存的后殿墙下部发现有城砖。


其六,著名古钱收藏研究家唐石父先生早年家住老城二道街,对天津城砖独有情钟,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收藏研究城砖,他住的院子里到处堆满了拣来的城砖等。他曾在以下地方发现城砖:旧法租界,现和平区黑龙江路一个大院里,在里面墙发现城砖,砖上有二三个字母。在今水上公园曾发现有许多城砖,听说也要盖什么房子用。过去在东南角有一个坑,叫葫芦罐,水可通往海河,在那里发现有城砖。在城东南角,靠海河处有一个闸,是用城__疑,把他带到派出所。派出所民警听唐老一说,还很支持他,找了几块砖将这块砖替换下来,问这块城砖送到哪里,唐老说那就送到文管处吧。民警就给文管处送去了。另外在南马路四条胡同发现城砖,在东门挖沟时发现城砖,在北门里发现城砖等??唐老讲,发现的城砖有明代的砖和清代的砖,城砖多数不带字,个别有带字的。他保留有带字城砖的拓片。


其七,近些年,在西马路、南马路扩宽时,也发现有城砖。


其八,现天津历史博物馆保留有完整的城砖,并将其作为展品。据“南开杯‘老城旧事’征文”刘渤《天津城砖新考》一文载: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十余块带有铭刻的天津城砖。现摘录如下: (1)“建城官窑新样城砖”。(2) 清“乾隆十一年(1746 年) 临清砖□户张□□□赵起奉造”。(3) 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 临清砖窑户张泽, 作头赵起奉造”。(4) 清“乾隆拾贰年(1747 年) □□周循鲁,作头林森造”。??“乾隆拾贰年”款城砖,长50. 5 厘米,宽26 厘米,厚12.5 厘米。


其九,近日笔者在靠近新华路唐山道口的一条小胡同,名叫安君里(即梁炎卿旧居后墙) 发现有城砖垒的墙的痕迹,在一座小二楼楼下墙的下部分发现是用城砖盖的。


其十,近来笔者在和平区滨江道37 号旁平和里(靠近解放北路) 发现二层楼房是用城砖盖的。据说,平和里是以经营皮毛、棉花的平和洋行而得名。


天津城砖是天津建城600 年的见证,随着时代的久远而弥足珍贵,希望文物部门对发现的城砖和用城砖盖的房屋加以保护和利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970-01-01
      感谢丁丁转发此文,此文翔实的介绍了老城从建到毁以及城砖的下落,我觉得此文也有未尽之言,就是城墙的基础是否安在,只是一代而过在马路拓宽时有发现。城垣已经拆除,但地下的基础不应全部消失。我想这还有待考证。
http://www.tianjinoldcity.com/bbs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