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16495阅读
  • 1回复

[原创]津门十阁八巷三胡同

级别: 童生
 

                          津门“十阁”、“八巷”、“三胡同”




       早年间的天津卫,除了有“三宗宝”之说外,知名度较高的地方还有“十阁”、“八巷”、“三胡同”。这些地方或因人文景观 、历史典故;或因商业繁荣、店铺林立;或因香火旺盛、“有求必应”;在一辈一辈的天津人心目中,总有一个抹不掉的情结。虽然这些地方大都因城市变迁而无迹可寻,留下的亦面目全非,可历史的印记却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人文资料,这也正是“卫嘴子”们津津乐道的地方。


     阁,本是我国传统的楼式建筑之一。《淮南子?主术训》一文曾载,“高台层榭、接屋连阁”,说的便是这种建筑模式。其构造特点是距地二层以上的楼房,四周设有槅扇或迴廊栏杆,其功能主要是供休憩、远眺、藏书或供佛。如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山西大同善化寺的普贤阁、天津的玉皇阁都是供佛阁,而故宫的文渊阁和宁波的天一阁就是藏书阁。依房背屋而建的称“靠山阁”,横跨街道上空而建的叫“过街阁”。天津的地方方言在称呼这些专门供佛的阁时,总要念成“gǎo”,并加上儿化韵念成“镐(阁)儿”,而对楼阁、内阁的发音仍为“ɡé”,这也许是天津的语言“孤岛现象”所使然。想来不过是为了形容这类建筑的小巧玲珑,方便实用而已。


      津门多阁,较知名的就有“十阁”之多。究其原委,盖因天津卫是借助漕运而发展起来的一座移民城市,百姓“五方杂居”,各地的民俗民风,神佛崇拜亦齐聚津沽。水运、捕鱼全仗着风调雨顺,对大自然的敬畏造成津门百姓信奉佛道者居多。尽管当时天津卫的寺庙宫观多如繁星(据清道光廿六年刊行的《津门保甲图说》记载宫观寺庙有350处之多),但仍满足不了善男信女们的需要。一到进香的日子,各寺庙宫观摩肩接踵、拥挤不堪。甚至有挤倒踩伤人的情况发生。为方便百姓尤其是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附近礼佛敬神,许多地方士绅、居士信众捐些善款在百姓聚集较多的地方盖起一座座供奉神佛的“阁儿”。为节省购买地皮的费用,这些阁儿大都是占天不占地的过街阁儿,大家争相效法,天津的“阁儿”便多起来了。 


     如铃铛阁:城西北角稽古寺的藏经阁,属藏书阁,内藏有元大内移来佛经十六柜,及本埠名士捐赠的古籍善本数千册。二层供奉藤胎大漆关帝像一尊。光绪十八年遭火焚而毁坏,余烬中扒出的关帝像竟毫发无损,令人称奇,后关帝像又移到千福寺供奉。遗憾的是天津卫“三宗宝”,只有铃铛阁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只知修建铃铛阁的工匠,是修建黄鹤楼的原班人马。《志余随笔》中说它“飞檐四出,如鸟张翼”,看来,铃铛阁的样子,只有看着黄鹤楼的照片去想象啦。


      玉皇阁:始建于明代,位于三岔河口的西岸,高大雄伟,视野开阔,是津门百姓九月九登高之首选地。阁内供奉玉皇大帝,现仅存“清虚阁”大殿。


      观音阁:在城西双忠庙右边,内供观音大士。


     张仙阁:在宫北大街天后宫,过街阁儿,内供张仙及胡、黄、白、柳、灰等诸多民间俗神。


     水阁:在东门外,也是过街阁,因给城内供水的水车终日穿行阁下,故又称水阁。内供观音,又称观音阁。


      南阁:过街阁,在小伙巷南头,佛阁。


     北阁:过街阁,在小伙巷北头,佛阁。


     魁星阁:在东马路少年宫后,民国十二年重修文庙时将该阁圈入文庙内,内供魁星。


      此外还有锦衣卫桥大街南头的过街阁也很有名,供奉的是护法神韦陀,锦衣卫桥大街南头以前称韦陀庙大街,就源于这个阁儿。民族路博爱道交口附近相传清嘉庆年间建的的过街阁也很有名,但供的什么佛,就不详了。


       所谓“八巷”就是指竹竿巷、永乐巷、大伙巷、小伙巷、毛贾伙巷、大丰巷、萧居巷、太平巷。这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竹竿巷。


      竹竿巷位于卫城北门外路西(现耳朵眼饭店旁),是天津卫最早的商业发祥地之一。早年津门“八大家”之一的卞家,曾在巷内开一隆顺号,专营南货。因运销大宗竹竿生意而发迹,后人便称此巷为竹竿巷。当年这条小巷里,有大棉纱庄二十四家,大银号八家,杂货商三家,名茶庄二家,麻袋庄一家,烟铺一家,共三十九家商号。其中一半属“八大家”的买卖,蜚声中外的“正兴德”茶庄,当年也是在这里发家。这长不过三百米,宽不过四米的小巷内终日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日进斗金。曾被人戏称为天津卫的“银子窝”。


        大伙巷和小伙巷都在卫城外西北角,这里也是天津卫较早的居民区,相传明永乐年间这里已形成民居群落。大伙巷原名南台子,是津西一带农副产品运经天津城的重要通道,行人车马终日不断,沿途设摊叫卖者甚多。日久便有一伙歹人占据道路向过往车辆行人索要过路钱。后部分车马改行南台子东胡同,这伙人又抽出一小伙歹人去南台子东胡同继续拦车要钱。这“一大伙”和“一小伙”无赖之徒都和官府有勾结,谁也奈何不得。久之,人们便把南台子称为“大伙”巷,将南台子东胡同称为“小伙”巷了。小伙巷两端各有一过街阁,当年香火颇盛,这便是前面介绍的南阁和北阁。


       此外还有老铁桥大街口的毛贾伙巷,亦是闹市,买卖众多,行人接踵。油炸货中,毛贾伙巷的“素帽”最为知名,是津门百姓大年三十包素饺子的首选之物。每年一进腊月,年货市场和宫南宫北连成一片,热闹非常。


      永乐巷在城外西头太平街,据说巷名是天津的名士查帖青先生给起的。还有东门外南斜街的大丰巷及南门西的太平巷将不再赘述。


      由于历史的原因,天津卫的胡同奇多。但自清至民国,以繁华而著称的却只有三个胡同。


      袜子胡同:位于南开区,东接古文化街,西至东马路,居民密集。早年这里店铺云集,鳞次栉比,是东门外的第一繁华所在,曾是津门人文荟萃之地。如同文仁南纸店,老板范晴轩,是大书法家华士奎的表弟,喜交文人墨客。还有东万盛花店,“泥人张”的作坊,都是当时的名店。更重要的是袜子胡同从建成之日就是天津“皇会”的“会道”。每年为庆贺天后娘娘的诞辰而举办的皇会,各道花会,大队人马都需经由该胡同到东门,过城厢,出西门,至千福寺“驻跸”。胡同里的各商家争先在自家门前搭席棚、建看台、设香案、备果品,准备“截会”。让各道花会在自家门前耍上一通,一求来年财源兴盛,二来也可人前显露一番。只要娘娘宫有法事活动,邻近的袜子胡同也同样会人满为患。久之,天津卫附近的三十多个县也都知道天津卫的袜子胡同。每逢下卫购物,必到此一游。


      朱家胡同:位于英租界的小白楼地区,现已荡然无迹。当年朱家胡同周边也是商铺林立。服装百货、首饰金店、餐厅洋货分列街肆;蓝眼黄发的外国人穿行其间;黄包车、二人轿、人力车混行争道,西装、马褂、领结、帽翅相安杂处,构成了一幅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风景画。


朱家胡同的出名还有个原因,这附近有几处洋妓馆。浓妆艳抹的白俄妓女不时的招摇过市,勾引得那些下野阁老、倒台军阀、达官贵人、纨绔子弟纷纷来此地“开洋荤”,嫖洋妓。街上的行人中是没有几个穷苦百姓的。

     大胡同:大胡同原本是指潞河上的金钢桥至南运河上金华桥之间约二百米的一段通道。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已泛指包括侯家后、锅店街、估衣街在内的整个地区了。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河北开辟了新市区,随后又打通了大胡同,使其成为新区通往老城的重要通道。精明的商家们看准了大胡同的潜在价值,纷纷到大胡同道路两侧建房设店。未及几年,大胡同两侧就挤满了鞋帽、绸布、文具、书局和大小饭店,并和民国后在路西形成的鸟市融合成一片独特的繁华商业区。如今这里广厦林立,已形成华北地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而大胡同也由一个普通的地名演变成为含金量极高的城市品牌
老夫聊发少年狂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970-01-01

      老河北老师的津门“十阁”、“八巷”、“三胡同”这些地方有些虽知道,但这么一仔细到来,确实挺有意思,有的听过、有的去过、有的还没来得及听了就没了。


      您说的东马路原来的奎星里是否是因划入文庙的魁星阁而得名的啊。

http://www.tianjinoldcity.com/bbs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