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20893阅读
  • 0回复

《消失的老牌坊如今都在哪?》部分内容发表在2013年6月6日《今晚报》的《天津卫》栏目

级别: 管理员

原文为以下题目
天津市区内部分只留下影像的老牌坊

戴晓泉

        自明清时期起,天津在城市建设中,所建牌坊很多。《额尔金出使中国和日本纪实》一书中,讲到天津时是这样写的:“一些横跨接头的雕刻奇妙的木牌坊,是这个城市足以自豪的唯一装饰。”虽说的有些片面,但也反映出当年天津牌坊是精美是城市的一大特色。天津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牌坊,已无可考证,但就一些史志资料记载,天津老城内就有,东门里天津道衙门两座,大费家胡同“明费宫人故里”牌坊一座,公议胡同、石桥胡同、仓口公善水局各一座,文庙内外七座,北门里户部街有“国计”、“边储”二牌坊,西门里有标明地名和方位的四座牌坊。在天津老城内外还曾有很多建于明清的牌坊,而这种建立牌坊的习惯也延续到了民国乃至当今。标志性的、纪念性的、装饰性的的甚至作为广告的牌坊曾在天津的大街小巷中广泛存在,点缀着城市的环境。
        随着西方摄影技术的传入,为天津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影像资料,牌坊便是其中被记录下来的内容之一。今天就向大家重点介绍几处留下影像但已被拆除的牌坊。
老城厢东西南北四大街 街口曾经都有牌坊

        今天如果大家到鼓楼商业街游玩会看到鼓楼南街、北街街口处有两座巍峨的牌坊,可在民国时期那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街口均建有牌坊。这四座牌坊建于年天津城墙拆除之后。它们的建筑形式均是比较简单的二柱一楼式木牌坊,正楼匾上分别书写东门大街、西门大街、南门大街、北门大街,这四座牌坊的修建犹如四座隐形的城门,装点着失去城门的老城,后因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牌坊下标高较矮,牌坊逐渐被拆除。这四座牌坊的位置天津人形象的称之为东门脸儿、西门脸儿、南门脸儿、北门脸儿,而这附近都曾是熙熙攘攘的闹市,尤其是东门脸儿和北门脸儿。东门因有文庙的二道牌坊加上这一道,使那个时期并存着三道牌坊,成为街头一景。在其北侧有恩发德包子铺,由回族同胞经营羊肉包子,南侧有百年老店中立园饭馆,拿手的菜品有家常饼、三鲜卤面、糖醋鲫鱼等。北门脸儿因北门外邻近三岔河口和钞关的存在,带来了北门里金银买卖的繁荣,是金店、银楼、首饰店聚集的地方,较早的有三义、天兴德金店,名气较大的有天宝、物华楼、凤祥、恒利等金店。
城隍庙前的牌坊

        在古代城隍庙是一座城市必须建设的庙宇。自周代起我国就有信仰城隍的习俗,至宋代开始普及,明清两代更是制定了关于城隍的典章制度,各府、州、县修建的城隍庙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天津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在清道光年间所绘制的《津门保甲图说》中可以看到天津的城隍庙如同文庙一样是府庙县庙紧邻,府庙在东侧,县庙在西侧,在两座城隍庙前则建有一座四柱三楼式牌坊,这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图片中的影像是一致的,牌坊正楼匾正面书“仰瞻圣德”,背面书“福庇众生”在牌坊前则有两根高大的旗杆耸立两侧。图中左侧的水塔,标志着近代文明已悄然融入老城中,那是李鸿章于1901年批准开办的济安自来水公司设立的水塔,使用的水源则是从其所经营的芥园水厂输送而来。而自庙门向南经城隍庙街至西门内,街口也有一座牌坊,主楼匾正面书“彰往查来”,背面书“群灵托命”。
        旧时,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八举行城隍庙会,因初八是城隍的生日,而初六则会举办鬼会。这期间庙内庙外商贩云集,百货陈杂,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在八天的会期中,有香客来许愿、还愿,有仕绅举行典礼,有信众在初六的鬼会中扮鬼游行、在初八抬着城隍隆重出巡,更有甚者在1934年间,城隍庙还曾演出过城隍娶亲的一出闹剧。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废庙兴学”的热潮中,在庙内成立了城隍庙两等官立小学,是天津最早的官立小学,从此庙院改为小学所用。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不再供奉城隍,庙会也不再举办。1951年小学校更名为城隍庙小学,1975年又建立府署街中学,在2003年整体拆迁前这里是南开区外国语中学。
水西庄前的牌坊

        在红桥区芥园道以北,南运河以南,闸桥南路以西有一座始建1898年的芥园水厂。这座百年水厂的原址正是曾被誉为津门园林之冠的水西庄,水西庄是清代盐商查日乾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始建,历经35年四期工程于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成,此后又经过数次扩建,总占地面积达到近160亩,成为清代闻名大江南北的一座大型私家庄园。乾隆皇帝曾四次驻跸水西庄。自始建算起,此后的一百余年间这里成为文人墨客诗酒酬唱之所,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窗口。咸丰和同治年间南运河芥园大堤的决口使水西庄两次被淹,自此逐渐衰败。1933年12月15日中山公园董事会发起组织水西庄遗址保护委员会,成员多为文化界名人,成立当天众人在水西庄这座四柱三楼的牌坊下合影留念,但由于战乱迭起,修复水西庄的愿望终成泡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红桥区政府根据时任市长李瑞环的批示精神,召集关心水西庄历史文化的各界人士成立了“水西庄学会”,推动了水西庄的学术研究工作,而复建水西庄愿望又被重新提起。
荣吉大街上曾经的南市牌坊

        在今天荣吉大街与和平路交口东侧的位置,明清与民国期间,曾存在一座两柱三楼式的木牌坊,主楼匾额分上下两层,上书“南市”,下书“平安大街”。此地因地名变更,1946年由平安街改为荣吉大街。荣吉大街上商业繁华,人流如潮。曾有老美华鞋店、全聚德、燕春楼饭庄、南市影院、燕乐娱乐城、玉生香糕点店、和平服装店、黄河剧院、第二制本厂、电视职业学校等单位。
        荣吉大街是南市地区繁华商业街的中心地带,而百余年前的1900年此地还是一片洼地。由于这里北邻城厢、南邻日租界,地位扼要,商人云集。1920年前后,建起长度不等的25条街道,道路两侧店铺林立、摊贩密集,还有各种影剧院、旅馆等。
        南市,在近几年的整体拆迁改造前,泛指建物大街、东兴大街、荣业大街与荣吉大街、清河大街、华安大街交会的一带。早年俗称卫南洼,因在城厢南,故称南关市场,简称南市。
南市地区也称三不管,这个“三不管”的名称来源有二。其一,这一带毗连日本租界,中国政府害怕洋人不敢管,日本声称该地是“预备居留地”,不属租界地不能管,法国的目标是扩充老西开,这里的事不愿管,故称三不管。其二,是在这里发生坑蒙拐骗无人管,逼良为娼无人管,杀人害命无人管,而称三不管。后人所指的三不管则是南市地区中部,东兴市场西南的空旷地带,俗称,“老三不管”,其范围:东至东兴大街,西至荣业大街,南至华安大街,北至清河大街。
元纬路的牌坊

        在今天中山路与元纬路交口处曾有一座设计简洁的两柱一楼式木牌坊,主楼匾额上醒目的书写着元纬路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是一座以标志地名为目的而建的牌坊。
元纬路始建于1903年,以南北向为纬,依《千字文》“天地元黄”句,择“元”字命名。元纬路所在的地区曾被称作河北新区。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后,袁世凯接替李鸿章任直隶总督,驻节天津。当时城内残破,被八国联军严重破坏。而城外东南沿河两岸尽被各国租界侵占,已无发展余地。于是袁世凯决定开发海河上游以北地区。新开发的地区被称作河北新区,这里是中国人依据西方规划理念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新区,代表了当时国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在此修建金刚桥;建设河北新车站(北站);迁移政府机关,将直隶省公署、天津海关监督署、长芦盐运使署、省财政和实业各厅、省和县审判厅等机关均迁到河北新区办公;建立直隶第一师范、直隶女子师范、水产专门学校、扶轮中学法政专门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办恒源纱厂、北洋银元局、直隶造币总厂、北洋官报局等工厂;建设河北公园、创立种植园(宁园前身)、修建天津考工厂以及劝工会场等大型建筑。在建设河北新区的同时在西沽新建了北洋大学教学楼,在天津西赵家场建成了天津西站,这些配套设施和教育机构与实业的创立,都为这一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河北新区从1903年开发到1920年初,从一片荒僻之地,初步建成有相当规模的新区,形成了以大经路(今中山路)为轴线,以垂直于大经路的天、地、元、黄、宇、宙、日、月等纬路为放射线,且与平行大经路的二、三、四、五经路相贯通的道路格局。
                                                                                                                                                 2013年6月3日
以上部分内容经改编,发表在2013年6月6日《今晚报》的《天津卫》栏目
http://www.tianjinoldcity.com/bbs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