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15746阅读
  • 5回复

童年的记忆

级别: 同学


——写在南开四马路小学83级班级聚会之际

时光荏苒,转眼三十载(1983-2013),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迁,为了纪念这次班级聚会,也为了那些即将忘却的记忆,我写小文一篇,与大家分享。

虽然我只是一个五年级时来得转学生,但是南开四马路这片福地对于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我是在南开医院出生的,小时候就住在四马路的那片红色平房的胡同里,当时叫作“同仁里”,后来拆迁重新安置时改名为“寿康里”。小的时候,尤其是夏天吃过晚饭,母亲总带我出去玩,记得当时对着南开中学的南开体育场外围墙上展示的都是体育比赛的大幅照片,有健美比赛的、有举重比赛的、还要排球赛的等等,每次从那里走过都会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健康活力。过了体育场,走过消防队,母亲还总带我去南开公园玩。南开公园和对面的南开电影院以及西市大街可是当时最最热闹的地方了,周围人流涌动,不时可以看到耍猴的、打把势卖艺的、练绝活的,令人不亦乐乎!南开公园里面不仅热闹,还很好玩。里面天天都有拉胡琴唱戏的、遛鸟的、练武术的、吊嗓子的。不时还有蛇展,各种各样的蛇啊,大小不一,毒性不同,颜色各异,其中以蟒蛇最为壮观,舞蛇者或以巨蟒缠缚颈下,或与毒物翩翩起舞,在场之人无不惊骇!还记得南开公园正门的宽大走道中央是一个圆形的水池喷泉,喷泉并不总是喷放,但无论怎样,每次走到那里都要跳上半米高的水池高台,绕着圆周走上一圈。当然再往里去的儿童乐园就更是我的最爱了。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西市大街上的几个去处。一个是公园后身的小百货店,里面的商品小到针线剪刀,大到布匹床单,应有尽有,或许也是我母亲的最爱吧!小百货商店的前面不远处是一家正宗的兰州牛肉面馆,抻面的师傅现场展示绝技,将一段不大不小的面反复对折缠绕指尖,拉抻之后还将面丝在板子上摔打,啪、啪、啪几声清脆的声响过后,师傅的拉面已然是细如蛛丝,长如丈许,在场之人无不赞叹,难怪每天都有大量的顾客排队等候就餐。说来也怪,那时的人排队都很有耐心,脾气不像现在人这么着急,虽然等候的时间较长,但很少有人抱怨、争执(耐心也是美德啊!那时的人多数都心平气和的,不是吗?)。在西市大街较靠里的地方,还有几个卖观赏鱼和鱼食的小贩。小的时候家里养金鱼也养过热带鱼,因此经常长途跋涉来买鱼虫,至今记忆犹新。好朋友马波的家还要往里走,在咱们同学中算是住得较远的,记得他上学带饭,中午在学校里熥饭吃。

1983年上小学的时候,我开始住在了奶奶家,就在东马路少年宫对面的小胡同里的罗家大院,我的第一个小学是海河边上的玉皇阁小学,现在保留下来的那个玉皇阁以前就是学校后院的一部分。可惜上学的时候它的门总是锁着,我从来也没有进去过。记得当时这个建筑的大门离地很高,有很多级台阶通向大门,与大门一齐的平台距门前两个石狮子的底座至少有1.5米,而狮子底座距地面又有半米左右。两个石狮子与这座玉皇阁共同见证了一群孩子在其周围蹿上跃下、嬉戏打闹。很喜欢那两个石狮子,由于长年受到孩子们的亲近,石头表面变得非常光滑,尤其是在夏日里,骑上石狮子会感觉遍体清凉。1985年左右,古文化街开始重建,每天上下学我都在见证着工程的进展,在往返学校的路途中,一些地名至今还印象深刻,如宫南宫北大街、袜子胡同、大狮子胡同、大费家胡同和二道街等,还有一些错综复杂的说不上名字的小胡同也是每日任我穿行。1986年元旦,文化街正式开街纳客,我每日上下学流连于古香古色的店铺和戏楼之间,经常光顾的是泥人张和古籍书店,买过一些大小泥人、毛笔、书签、书籍、字帖和其他闲七杂八的东西。现在想来,当时的这段宝贵因缘对我来说是早年传统文化的熏习,这些无形的文化根基使我终生受益。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四马路寿康里小区建好之后,我家住在2号楼2门,和很多身边的同学一样,学校离家近在咫尺,住得近就是幸福啊!同在2号楼,往前一个楼门一楼就是班长王雅静家,再往前的楼门三楼是刘凤震家。跨过楼间距,靠近学校方向楼下有个存车处,在那座楼里,住着李博宁、王海澎、纪华、尹聪、杜澎。还有条小路通往三马路地铁的那个方向,周萌、杨麟住在那边。记得那边还有一个游泳池,我就是在那个靠近育红中学的游泳池学会游泳的。在地铁旁边的松盛里住的有吴瑞靖、孙国斌、张晓斌和王超。三马路对面靠近以前二纬路粮店的地方是王玉哲、郭旭东和陈健的家。当然还有两处地方也必须提到,一个是靠近南开医院一侧的郭鑫和王星家;另一个是靠近老三八幼儿园一侧周勇的家,还有我们尊敬的班主任刘老师家也在那里。当时服装街还没有吧,天津商场和东方商厦也没有吧,一切还处于自然蓄势待发的状态。再次回到我们班级,还有两位好朋友至今仍然给我留有很深的印象,他们的父亲都在南开体育场工作。一位是边波,父亲是体育场的管理人员吧,我还记得去体育场内消防队一侧找边波的情景呢。有时体育场不让随便进,被人叫回来问是干什么的,我就说“我找边波”,哈哈,果然有用啊!另一位是秦伟,父亲是篮球教练吧,我还记得秦伟带我去体育场里面的健身馆前的空地打篮球,其实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在体育场的空地上聊聊天就已经很享受了。有一次秦伟不幸运动时扎了脚,还是我架着他去健身馆里找他父亲的。

南开体育场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不仅因为我家五楼阳台正对着体育场的篮球馆(现已改造成南开中学游泳馆了),而且它也是我幼年成长最重要的地方。小时候,母亲总带我到里面乘凉、踢球,很多次登上那个有四百米跑道大足球场的主席台。庄严的主席台两侧还有毛主席语录呢,具体是什么也说不上来了。我还曾在体育场内侧健身馆练过武术,从抻筋压腿开始,到学扫堂腿、练劈叉,到学打一路冲拳、三路冲拳、通背拳等。虽然功夫没有学得怎样,但是中华武术之魂倒是植入了我的心田。那个健身馆很专业,粘土铺地,一进去四周是一圈很宽的走道,走道有的地方还铺上了胶垫,跑上去很有弹性,有的地方是沙坑,是为三级跳远准备的,有的地方还摆放着单双杠、哑铃和举重等器械。对着正门的是用绳网自上而下围下来的两个排球场,掀起网子就可以进去玩了。尤其到了傍晚,灯光打开,馆内通明,看到那些排球队专业训练或比赛,耳边不时回荡着队员们的击球声、呐喊声、裁判员清脆的哨声和场下的助威声,球向上飞出十几米都不会碰到屋脊,在那现场紧张的氛围里,我早已忘记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不由自主地会选中一方并为其加油,有时还会与球队一起交换场地,看得如痴如醉。在排球场的旁边是两个羽毛球场,除了场中央支有球网之外,四周围还有一圈木质阶梯座椅,有比赛时人们坐椅观看,场面也是热闹非凡。羽毛球场再往里好像是个小型健美馆,曾经在那边看过健美比赛,参赛选手身着短裤,皮肤油亮,摆出各种优美的造型,在不同力道的配合下,分别展示着自己的胸大肌、二头肌、三头肌、腹肌、背肌、腿肌等等,这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想到现在的孩子们,每日忙于作业和考试,没有时间和机会锻炼身体,也没有合适地场地玩耍,课余时间或看电视、或上网,真是够不幸的啊!)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收入水平都差不多,生活上都不富裕。夏天热得不行了就开电扇,没有空调,冬天买煤往楼上背,点炉子取暖,没有电话机,刚开始有卖电冰箱的,买台彩电还要凭条。电视里也没有几个台,5频道、12频道、17频道、29频道、36频道,仅此而已。每次调台时需要站起来去拧那个旋钮,先进一点的电视有几个频道预置键,不用拧,直接按,方便省事。调对了台,还要拉天线,对方向,费了很大功夫还是有雪花、有重影。(没想到,有生之年的今天,人们可以收有线,看高清,看大片,节目多得看不过来了。)那个时候,人们的心态是平和的、开朗的,经常是关上电视去串个门,邻里间尤其是老邻居们感情深厚啊,出来拿着扇子、小马扎,到楼下坐坐,聊聊,图开心,图凉快呗。到了盛夏,南开体育场就更热闹了,尤其是正对着我家阳台的那个露天篮球场,那里会举办消夏晚会,不同的乐队、歌手、舞者纷纷而来,精彩的演出不同凡响。特别爱看的是乐队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吉他手、贝斯手、键盘手、鼓手,在几分钟内依次展露绝技,并向大家问候。尤其是架子鼓手出场时,鼓槌敲击有力,干净利落,节奏好似暴风骤雨,鼓点密不透风,紧而又紧,长久不停,无半分拖沓,无丝毫懈怠,最后在清脆的钗声结束,全场气氛顿时为之一震。隔着四马路在我家阳台上听得清清楚楚,虽不是震耳欲聋,也是鼓声震心,和现场不异。记得当时最著名的几首歌是“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酒干倘卖无”、“一无所有”和“路灯下的女孩”。歌手一声“我已经等了很久——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全场立刻沸腾,跟着音乐声响起,“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你何时跟我走/...... 你何时跟我走……”。崔健这位中国摇滚乐之父,开创了一新的时代,这是听惯了“洪湖水浪打浪”的中国人从未听过的哀婉与沧桑,它如一颗石子在中华大地激起了千层浪花。其实根本不用去阳台,就待在屋里,激情的旋律足以使我听得热血沸腾。“路灯下的女孩”也不例外,架子鼓手先是将鼓槌在空中清脆地彼此敲击三下,然后乐队成员同时奏响,在极富动感的音乐声中歌手唱到“ha!在那盏路灯的下面/有一个小姑娘在哭泣……不知道是谁把她抛弃……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不要哭泣/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不要哭泣/噢……”。这也是曾经红遍一时的一首歌曲,现在旋律任然记忆犹新,跟着节奏摇头晃脑,再热得天也感觉不到热了。除了歌曲类节目,还有舞蹈。不是传统舞,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舞蹈:叫“迪斯科舞”和“霹雳舞”。这两种舞据说是从洋人那里引进的新品种,可与我们的“东北大秧歌”媲美。不光是舞姿潇洒,更主要的是先得把大灯关上,然后再配上从“五颜六色玻璃片”里反射出来的有如“鬼魅”般的灯光,闪呀闪呀,忽明忽暗,看不清啊,晃得眼睛有些难受,那效果是绝伦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新鲜的玩意儿不断涌现,中国人也开了大眼了!整晚的演出通常到十点半左右就要结束了,但是现场观众任然热情不减,长时间鼓掌,要求加演,不肯离去。为了感谢观众的盛情,乐队通常会加演几首歌曲,如“南泥湾”,“花房姑娘”,“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人群散去的时候已经过了十一点钟。同样的消夏演出通常都是一连几天,老时间老地点上演,在家享受免费视听的我真是不亦乐乎!

再回来说说咱班吧。五年级转学入学的第一天,班主任刘老师将我介绍给了大家,并安排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个空位子上,同桌同学就是班长王雅静。当时看到这位班长的形象好高大啊,就立刻肃然起敬。不过慢慢地,我发现班长还是很亲善的,而且还非常热心肠,于是新来乍到的我,有哪些“人情世故”不通之事就尽管向班长发问。我能很快适应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班长的帮助,对此,我至今心怀感激。由于在家看书写作业光线过于昏暗,(当时年幼无知啊!)视力下降得很快,从开学时在最后一排看黑板看得清清楚楚,连一个小数点都看得很轻松,到后来让老师频繁调座位,直到坐在了第一排。不过塞翁失马,这也使我有幸与很多同学成为同桌。我和纪华坐过一段时间,好像纪华也是刚转过来的,不确定了。纪华很有男儿的气概,但也不失细腻。每次我喊他外号的时候,他都会对我毫不客气(给人起外号也实在是不对,现在想起来很不好意思)。还记得他有一支刻有飞龙和他名字的钢笔,很是漂亮。记得吴瑞靖和郭洁坐过我后排,吴瑞靖谦谦君子,郭洁温柔善良,当时认为这两个挺般配(哈哈,童真无邪,请勿见怪)。孙国斌聪明绝顶,言语风趣也坐后排。张晓斌博览群书,现已成为司法界的栋梁,护民一方。要说班里跑步快的,第一个就是马波,我暂居第二吧!杜澎应该比我强,他不仅跑得快,而且耐力超长,每次我喊他外号时,虽能瞬间脱身,但是架不住他锲而不舍地在后面追啊,时间稍长,我便自作自受了。凭借着这一身手据说杜澎后来成为了一名资深“捕快”,看来人皆有用武之处,不可小觑啊!杨琳和尹聪是老搭档了,王超和周勇也是,都是班里的骨干和活跃分子,还有一位女班干,叫胡易言。后来我被调到与王星同桌,发现王星是个才女啊!不仅画画特别好,还很风趣,很有内涵,处事泰然自若,与世无争,让人很是佩服。坐在我前面的边波同学对我来说至今印象深刻,边波爱说爱笑,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题,和他在一块只剩下开心了。我的另一位同桌是田晓雷,和田晓雷同桌的时间好像不是很长,只记得他脸庞很可爱,学习不用老师管,成绩一直很好,是班里的骨干。和周萌同桌也很有意思,周萌人品敦厚、随和,给人极大的安全感,和他在一起只有一个感觉:踏实。难怪人家后来成为了国家银行的主力,监管国库就需要这样的人啊!另外一位同桌是王玉哲,王玉哲是典型的帅哥型人才,可惜当时没有星探,要不然在圈里的名声不会亚于今日“小猪”。记得当时坐在我和王玉哲后排的是季倩媛和袁春禾,袁春禾人脾气很好,平时总是很开心;玉哲和我课下还常和季倩媛开玩笑,想起来也很有意思。还有一位同桌最为活跃,他就是王海澎。一般活跃的人都很聪明,都很有想法。王海澎反应灵活,思维敏捷,不光敢想而且敢做,且常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出举动,使得我经常是心神不宁,无心听讲,谁让我没有紧箍咒呢!哈哈!不过话又说回来,单巴掌拍不响,我也有过错,不能冤枉好人。怎么样,我的同桌够多的吧!在短短两年的学习时光中,能够结实这许多好同桌也是我人生之幸啊!

四马路小学的教学有几个特殊之处,今日看来是非常难得的。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五年级时的思想品德课,任课的刘老师还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呢。刘老师带眼镜,人胖胖乎乎的,板书写得飞快,但是字体隽秀,很有功底。她思品课每次的作业就是抄写书本,一开始,不明真相的我并未认真对待。没料到,事后在课上刘老师将每位同学的完成情况都一一评述,不怕耽误宝贵的教学时间,并当众比较1班和2班的情况,我的错误竟然严重影响到了我们1班的“班级荣誉”,当时认为,荣誉真是“害死人啊”!从第二次写作业开始,我就变乖了,必须要细心,字也写得格外工整。没想到这次还得到了表扬。认真地写好每一个汉字,正是我们这些中国弟子们应当学好的第一课啊!看看现在的学生们吧,汉字写得不是签名体,就是火星文,歪七扭八的,难看得不得了。字写不工整是人心不定啊!心不定,什么也学不好!难道不是吗?学校的第二个特色是百字测验,好像是全校范围的吧,通过教室内部的小喇叭,简便易行。临近比赛,我还真是很紧张,心里一直七上八下,到了测验开始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来,感觉就好多了。百字测验结果出来了,我还获了奖,很是兴奋,奖品是只带有橡皮头的漂亮铅笔和一个盖有红章的小笔记本。那支铅笔我不舍得用,像宝贝一样珍藏了起来,但时间一长,也不知其去向了。这样的竞赛有利于帮助学生们打下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要常抓不懈。今天习惯用手机和电脑打字的孩子们经常提笔忘字。所谓“素质”或“素养”是与“基本功”分不开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没有再发展的可能。今日所谓的“提高班”、“冲刺班”、“奥林匹克班”多数都是舍“本”而逐“末”,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个人认为,小学时在二马路市场教育局大院里所上的提高班就毫无用处)。无论怎样,我们这代人上的课外辅导班与现在的孩子比还是少之又少。还记得我们体育课的情景吗?虽然学校操场空间有限,但是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移驾”到南开体育场,全体同学整队前去,马路上车辆很少,空气清新,从未听说过什么尾气排放、雾霾天气和PM几点几的说法。即使在狭小的学校操场上,我们升旗、做操、打球、跳绳、踢毽子也都是非常开心。还记得那次难得的“日全食”吗?在校园里老师用墨汁涂在玻璃片上,然后让我们一起看。还记得我们劳动的场面吗?把椅子翻过来搭桌子上,一起扫地、擦地、擦黑板,还要擦玻璃,其实平时下午上课前的听广播时间里,教室地已经被擦得很干净了,尤其是马波和田晓雷为了逃避广播,想出去透透气,下午课一打铃,抓起拖把就往楼下冲,我通常都追他们不上。还记得那次班会吗?为了超过2班“单调的”知识竞赛,我们特意增加了好几个歌舞节目,好不容易准备好,竟然赶上当天停电,我们的心都凉了!

……

总而言之,我们这一代,还算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是在幸福的“糖罐子”里“摔打”出来的。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已经毕业,成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无论我们做什么,我希望大家都能永远怀有一颗真诚的童心,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用心前行,开心去笑,笑对无悔的人生!

2013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初九)瑞雪降津门
[ 此帖被魏巍在2013-02-01 16:28重新编辑 ]
级别: 同学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1-31
回 3楼(g葫芦娃) 的帖子
没想到这位前辈竟然与秦伟是老邻居,还与我有过类似的轨迹,可惜一直也没有秦伟的消息,从您那里得知了秦伟父亲的消息,真是人生无常啊!

谢谢您的评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01-31
难得啊,世界说大很大,说小很小啊!
http://www.tianjinoldcity.com/bbs
级别: 白丁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01-30
回 2楼(魏巍) 的帖子
我是四马路小学的前身南开区第一中心小学1963年的毕业生,说起来和本文的作者还是校友呢。看了这篇文章也勾起我的许多回忆。文中提到的秦伟和我家是同院的邻居,就住在四马路南头儿的大院儿里。可惜秦伟的父亲去世过早,秦伟也是不幸的,过早失去了父爱。你是一个细心的孩子,那么多小事都记得如此清楚,说明你是一个记忆力很好感情有很细腻的人。欣赏你这篇文章。谢谢!
级别: 同学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1-21
谢谢“天津老城”的评价!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1-20
        童年的记忆,这是一段感觉并不遥远的记忆,似乎就在眼前,但掐指一算也已近30年了,对人生来讲不算短,也许觉得自己还年轻,那些故事似乎不未远离,但想来那已然是历史了。感谢魏巍同窗近七千字的真情感言,让我们回顾往昔,重回少年,再享那未曾远离的童趣!
http://www.tianjinoldcity.com/bbs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