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到底是哪个“马家店”
谁是第一个发现甲骨的人,并不是前述文章和网上争论的中心。而是通过对王襄第一次交易甲骨的地点的核实而引发的地点争论。
最初,笔者对被认定为王襄第一次交易甲骨的地点“西门外马家店”的故物场大街1号进行实地察访和有关档案的爬梳,认为已无原貌,不符合有关文物认定的标准,但其后随着掌握资料的逐步充实,又有新的观点,即王襄所描述的“西门外马家店”不仅不是现在的故物场大街1号,而且也很有可能不是此前争论的另一个地点——马家店胡同的“马家店”。
2009年1月10日,注册名“卫德大院”的网友,在“中国记忆论坛·天津版 ”以《中国最先发现甲骨文的地方》为题发帖,指称红桥区故物场大街1号和南小道子85号,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甲骨文的地点”,并说该此地旧称西鸟市,此处为“麻雀店”,又称“画眉店”。 [1]
2009年6月30日,天津《今晚经济周报》的“天津记忆”版发表了杜鱼《马家店:最早的甲骨交易地》,指认“红桥区故物场大街1号院,就是中国首次发现确认甲骨文的地点——天津西门外马家店”。其后,多个媒体都先后报道此事。2009年12月18日,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在天津市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了“纪念王襄发现甲骨文110周年——暨马家店遗址保护座谈会”。《天津文史》在2010年第2期的文章,都是继续此论点及围绕此论点的进一步阐述。加上随后的文物认定风波,似乎杜文的观点已成定谳。
事实果真如此吗?以下笔者逐项加以论证(此部分内容有的已在中国文化保护志愿者论坛天津记忆版 “纪念王襄发现甲骨文110周年——暨马家店遗址保护座谈会”帖中有所论述,为系统起见重新归纳,不再另标出处)
1.记忆之惑。
王襄、孟定生首次交易甲骨的地点,可靠的文字资料记载只有王襄在《簠室殷契 乙未(1955年)》:“彼寓西门外马家店,店甚简陋,土室壁立,窗小如窦,炕敷苇席,群坐其间,出所谓古版者,共相摩娑。”[2]一段话。其后,王襄次子王翁如于1989年7月16日《今晚报》上发表《甲骨文与马家店胡同》一文,指认西门外马家胡同的“马家店”为王襄等交易甲骨之地。1993年3月21日,王翁如又在《今晚报》发表《马家店胡同》一文加以重申。但在2009年8月以后媒体报道中对“马家店”的具体地址有了“王老说他曾住在西马路一带,他和父亲去过马家店,距离西马路有40分钟路程,而西关北里距离西马路走路不足10分钟,从路程判断地点不对。”[3]一说,由此引发人们对马家店是否还有另有所指的猜测和寻访,也可以说是产生争论的根源。我们对比王襄、王翁如父子的描述,仔细分析可以看到,事实真相似乎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按照王襄文章的记载“彼寓西门外马家店”,这里的“马家店”是马家大车店,还是马家客(旅)店并未做仔细交代,(从我们看到后人的记载看,多认为是马家车店,但其中背景交代又有矛盾之处。郭鸿林在《感念王襄先生》一文[4]中介绍他听王襄介绍甲骨交易的情况描述,当时范寿轩是先到王家进行交易,而后又携王襄、孟定生二人到客店交易,如按照此说,首次交易地点,或者确切地说,王襄等见到甲骨的地点是在王襄家中,而马家店不过是继续交易和交易款结算地。而按照王襄前文记载则是在“马家店”见到的甲骨,当时除王、孟二人外,同去的还有王雪民、马景含[5]。除此之外,我们没有见到王襄对甲骨交易地的其他文字描述。
其次,后人对王翁如怀疑马家店地址的描述前后矛盾,甚至让人感到不少演绎成分。
在对王襄等交易甲骨的马家店地址之争之前,我们看到的报道,只有前述王翁如的疑论。在最初的报道中除此之外,并未有其他来源,并且按照早期的报道的口气,似乎王振良等查访范贵林老人等过程实际上是第一次揭示马家店真正所在。“天津西门外马家店遗址为中国首次发现确认甲骨文的地点。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件大事,更为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抹高光亮色。” [6]
然而,在对故物场大街1号地址是否是王襄首次交易甲骨的地方产生争议后,《天津文史》2010年第2期的多篇文章又试图说明,此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已水落石出。但描述的又不尽一致:
①《马家店遗址调查报告》:1987年初春,王锡荣采访当时在史志办工作的王翁如。王翁如称“他小时候去过马家店,从家到那大约要走半个小时,那个地方很热闹,离韦驮庙很近,附近有破烂市,有卖糖人的、卖鸟的。”王锡荣把王翁如讲述马家店的情况告诉了王宗发。王宗发,查阅民国时期的旅店资料,认定马家店胡同的马家店确实是大车店,店主也姓马,但马家人居住的地方是个青砖小二楼,而铃铛阁中其他带“马”字的按照王振良等察访只有南小道子“麻雀店”又叫“画眉店”。王锡荣根据王翁如、王宗发讲述的内容,于1994年10月25日的《红桥报》中发表《马家店轶事》,明确马家店在南小道子,但同时也说原址不复存在,对确认的过程没有交代。
②《这就是王襄发现甲骨的马家店》:通过陈雍对王宗发、王锡荣的采访,想进一步说明马家店地址所在。其中王锡荣在回忆最初王翁如向他提及南小道子的马家店时说“西关外大街还有个南小道子你知道吧,那有个马家店你知道吗?”其后与王宗发前述相类似。
③《我与叔叔寻找马家店》:通过王翁如侄子王成的回忆,讲述确认南小道子画眉店为王襄等首次交易甲骨之地。而谈到最早怀疑的根据,就是关于距离的问题,但此时描述由在西马路住过,改为“年幼时自己和父亲王襄老人去过‘马家店’距离西马路约有40钟路程”(其后与前述相似)。以往王翁如描绘的30分钟路程,在这里又改为40钟路程了,这里住过西马路改做距离西马路了。而后又再次阐述韦驮庙这个地标,并说明当时香火不断,十分热闹。同时又说明从1986年以后,王翁如通过多次实地察访已经认定故物场大街的“黎明旅馆”为王襄等交易甲骨的“马家店”。廿一世纪初,他又将王翁如寻找马家店的过程告诉张仲,张仲又通过调查考证认为故物场大街1号为“马家店”,而后又称天津文史学者经过详细的考察与研究,最终确认了此事。王成进一步说“当我得知马家店被确认的消息后,心情无比的激动,我与叔叔翁儒先生寻找半个世纪的‘马家店’终于找到了。”
④《马家店颠末记》:作者王振良则提出“2010年11月,笔者又采访了王翁如先生的侄子王成。据王成介绍,“叔叔(王翁如)对其文章中‘马家店’在马家店胡同的提法,去世前曾多次予以否定;王翁如还回忆,他和父亲(王襄)去过马家店,对面有座寺庙,曾赶上庙会大集,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而马家店胡同旁边未见有寺庙存在。”
该期杂志中还有两篇涉及到“马家店”勘定事宜,但因不涉及对王翁如的讲述,对此不做评价。(附表1)
2011年11月3日《今晚报》发表了王宗发《追忆马家店的尘埃落定》一文,其内容又有所不同:“在1987年的一天,红桥区文物管理所的王锡荣和王玉柱两位馆长找到我称他们发现甲骨文发现地‘马家店’并非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西门外二道街的‘马家店’,因为甲骨文发现者王襄之子王翁如回忆儿时曾与父亲去过马家店,出西门要走近40分钟路程,并且该地毗邻一座寺庙,而西门外二道街的马家店出西门往北只需要走不足500米,且旁边没有明显寺庙。只是因为有一条马家店胡同,所以被人们误认为就是王襄提到的甲骨文发现地马家店。二位馆长询问我有没有类似的地方,我想到位于韦驮庙附近南小道子西头85号的大车店比较符合,只不过这个地方因有个卖鸟市场被当地人称为‘麻雀店’,上世纪70年代此处翻建,当年南小道子上的大门被砌成了一堵墙,并且把大门改在了故物场大街1号上。经过对周围环境和方位的对比及距离西门路程的推断,二人馆长都认为此处比较符合当年王襄购买甲骨时对‘马家店’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