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被 天津老城 从 老城厢历史研究与收藏 复制到本区(2011-03-30)
—
文庙又称孔庙,是尊崇和纪念孔子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天津文庙也是天津的学宫所在。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康熙、乾隆等几次,逐渐形成现在的府、县两庙相邻的规模。
文庙的平面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四合宫殿体系,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东、西两侧配殿等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所专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桥的半月形水池,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棂星门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的牌坊。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
万仞宫墙是天津文庙的特色之一,它实际就是一座巨大的照壁,磨砖对缝、高大雄伟。以前文庙的介绍中,也都是把万仞宫墙放在了建筑特色的主要位置介绍。据说民国年间天津有三座巨大的照壁,文庙的万仞宫墙乃居首,其余两座分别是直隶督署的照壁和李纯祠堂的照壁,来往于东门里大街的百姓,经过文庙时都会被万仞宫墙的雄伟所震慑,屏气敛声、脚步轻快地通过两道牌坊。数百年来,人们进出文庙时必须走“礼门”和“义路”,有些人奇怪天津文庙为什么没开山门,据文庙博物馆的朱馆长介绍说:这是因为天津历史上没有出过状元。原来,文庙要想开山门,必须由当地的新科状元向皇上申请,皇上恩准后,须由新科状元亲自祭门,方可将照壁打开,修建山门。明清两代,天津没出新科状元,好不容易等到清末直隶省出了个刘春霖(末科状元),清政府却又废止了科考制度,于是,万仞宫墙保存至今。 天津文庙的万仞宫墙屹立了500多年,见证了文庙的威严和肃穆,同时也留下了一段天津文庙没有山门的传奇佳话。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庙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仞宫墙也随之成为“不可移动之文物”。之后又拨巨款多次进行复原保养维修。1985年市政府拨款90万元修茸并重建了县庙,1995年,大规模老城拆迁程序启动,某区政府要在文庙院中修建古玩城,为分流需要,将万仞宫墙从中劈开,建立了现在的山门,从此,古老的万仞宫墙不复存在,状元祭门的佳话真正变成了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