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19350阅读
  • 22回复

老城旧事

级别: 论坛版主
 

      咱老天津卫这块地原先是退海之地,史料记载早在汉武帝时就开始开发盐业资源,金代建立直沽寨,到了明永乐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公元1404年12月23日)在此设立卫城,《重修三官庙碑记》中记载:“文皇渡此,赐名天津。”这可能是最早关于“天津”之名的记载,也是为大多数人数之和认可的命名说法。文献记载1406年天津卫城土筑城墙告竣,城高二丈五尺,周长九里十三步,这就是咱老城厢的雏形,当时土城围墙东距海河220步,北局南运河200步,颇为壮观以致博得“赛淮安”的美誉。

  多年前天津文史大家罗澍伟老师曾经提出过一个天津卫城城址的谜题,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开,这就是原先天津卫址在后建城垣靠北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0 11:48:24编辑过]
城市记忆的记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1970-01-01
是没错,现在没了。
http://www.tianjinoldcity.com/bbs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1970-01-01
城兄说得可能是老县衙的后花园。一直保存下来了
城市记忆的记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1970-01-01
按衙门起名的可就多了,什么户部街、道署东箭道、县阁西街、文学东箭道,武学西箭道,对了还有个衙门花园,最后的官方名好像叫向阳花园,但民间一直叫衙门花园,小时一直不理解什么叫衙门,经常叫蛤蟆花园,呵呵
http://www.tianjinoldcity.com/bbs
级别: 会元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1970-01-01

那府署街算是什么,按衙门起名了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1970-01-01
出差归来!前几回大概简要零星而不全面的简介了老城的主要建筑和大盖规模,这些建筑之间的缝隙就形成了主要的交通路径----胡同。随着庙宇、衙门、住宅的不断兴建在老城中就形成了一条条的胡同。根据道光二十六年的《津门保甲图说》记载当时城内胡同就将近百条之多,记得老城大拆迁结束是共注销地名二百多个,唉!都成为了记忆!老城胡同命名多种多样,有按照附近建筑起名的,挨着啥建筑就叫啥名字,如二道街、龙亭街、河营后;有按照居住人起名的,如帽刘胡同、张志尧胡同、鸭子王胡同、孙阴阳胡同等;有按功能起名的,如取灯胡同、大水沟等;有按照居住大户人家起名的,如只家胡同、致家胡同、大刘胡同等。诸多地名形形色色可惜没有一个流传至今!
城市记忆的记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1970-01-01
鼓楼的鼓被换成钟据说还是乾隆皇帝亲自建议的,怕扰民.
http://www.tianjinoldcity.com/bbs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1970-01-01
老城周边除了众多衙门外还建有大量公共建筑。最著名的当然是鼓楼!可惜我年岁太小亲眼没见过,老鼓楼建在十字街交口,早年间其上只有钟没有鼓,直到现在鼓楼上原配的大铁钟还收藏在天津博物馆。详细照片介绍大家可以浏览老城大哥的鼓楼旧影帖子。除了鼓楼外旧城西北还建有演武场,操演军队。雍正年间在北门里只家胡同东边建立龙庭圣庙,又叫万寿亭,其内供有皇帝的牌位,每逢皇帝生日等重大节日,本地文武官员率领士绅行朝贺之礼并宣读圣谕,后来留下龙庭街等地名。北门外设立邮路馆驿和邮亭,是天津邮驿的标志。在户部街北侧的镇仓关帝庙设立浙江乡祠,为浙江同乡聚会之所,后来为八大家之一的卞家居住之所,所以又称“乡祠卞家”。
城市记忆的记者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1970-01-01
清代天津城内设立的教育机构不少,老城兄教育贴中也介绍颇为详细,我就简要总结一下。清代天津城内府县并存,所以分别设立了府学和县学,城内东南角设立贡院即校士馆。此外就是昨天老城兄介绍过的天津早期的书院----问津书院,现在叫津源中学,建立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并扩大了文庙的建筑群,其内设立会文书院,教授本地的孝廉。
城市记忆的记者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1970-01-01
以下是引用木庵在2008-12-1 19:21:02的发言:
因为天津那时城面积小,四周全是河或水洼子,好像都与海通着,所以说“带卫归海”!--------------我个人理解,不一定对的。哈。

确实老城过去有五个大型坑塘,传说都通海眼!三九年闹大水老城所有地沟全喷水!

城市记忆的记者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